从报名到加拿大King’s University College at Western university交换项目到面试再到确认录取,整个过程比较顺利,但是最折磨人的还是办理加拿大签证的过程。加拿大签证被认为是最难办理的签证之一,即使已经手握King’s那边的录取通知也不能掉以轻心。前往加拿大进行一学期的交换要申请的签证类型是“temporary residence”,但是具体给出的签证类型还是学生签证,有效期很短,只是截止到交换学期结束的那一天。关于签证的问题,可以去加拿大移民局官网进行查询和申请,办理下来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机票要在出签证以后再买比较好,价格上也不会贵很多。
接下来我会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简单总结一下我的加拿大留学经历,也为深大日后前往加拿大留学的师弟师妹提供点参考。
衣
到加拿大的时候正是加拿大冬天最冷的时候,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不仅去加拿大前连雪都没见过,并且连广东冬天都受不了,于是非常有自知之明地带了两大箱毛衣秋裤羽绒被羽绒服雪地靴毛毛鞋。实用程度总结如下:
雪地靴最重要的是防水功能,UGG看上去很时髦好看,但是一点都不实用,遇到下雨天或者融雪的日子,一定要穿防水又保暖的靴子,推荐Timberland!
羽绒服不用带很多,个人觉得1到2件就足够,最好是深色的耐脏,依然要防风防水。毛衣也不用太多,在室内一般穿个薄薄的毛衣就够暖了,日常衣服带够一星期的量就行,因为那边都用干衣机,基本一周洗一次衣服,洗完马上烘干就可以穿了,并且去商场买衣服也不算贵,经常会有打折活动,有时会比在国内买还便宜,顺便提一句,安省的消费税是13%,商场标的价格都是不含税的价格,所以结算的时候会贵一点。
另外必备品我觉得可以有毛线帽、围巾、手袜、珊瑚绒床单和被子,枕头不方便带可以到学校再买。
Muddy Streets
食
King’s的食堂只有在Wemple宿舍一楼的一个食堂,咖啡店在图书馆那里也有一个,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餐厅了,主校区的餐厅倒是很多,然而不能刷King’s的饭卡。秉持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我吃得最多的还是King’s食堂饭,尤其是香港阿姨做的中餐,吃多了连那个轮班的外国小哥都记得我的口味,确认过眼神就知道按照老规矩给我煮。值得提醒的是国外的餐食分量特别足,而冬天相对运动量较少,很容易就在不知不觉中吃胖了。在外面餐馆就餐的话除了要给13%的消费税外一定注意要给Tips哦,一般是消费额的10%-15%,土豪随意。至于不给有什么后果?亲身体验了一回,第一次跟peer guide一起去吃中餐,因为是AA各付各的钱,没有给小费习惯的我就把小费给忘记了,服务员就过来跟我解释说小费呢一般都会给的,当然你也可以不给,不给就意味着你觉得我们很差,以后再也不会来我们餐厅就餐了。语气有点酸,吓得我赶紧把小费付了并且再也没把付小费这事情忘记过。网上版本有说如果你不给小费的话,服务员会认住你,等你下次再来光顾的时候就往你食物里面吐口水,这个也是挺吓人的,真实性我就没去研究过了。
Fav Beef Rice Bowl at King’s Canteen
Lantern Festival Dinner at King’s
“Dorm-made” Hotpot Dinner
住
King’s有很多栋宿舍,主要是因为加拿大的房子都不高,一般最高也就三层,所有宿舍都在主要的教学区附近,一般走路10分钟以内便可达到教室。我比较幸运地被分到Wemple,楼下就是食堂,下个楼就可以吃到中餐西餐日餐沙拉水果披萨还有赛百味,不需要像住在其他宿舍区的学生要走过来Wemple就餐,这在冬天来说不要太方便。
然后就说到室友的问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开始在宿舍选择的时候就选了跟外国人一起住双人间,想着说可以交多个外国朋友,希望能日常多锻炼下口语。其实不然,当地的学生一般不会住宿舍,住宿舍的多是国际生或者极少数的本地生。跟别人合住必须在生活习惯上要合得来,不然会很痛苦,此处就省略吐槽我的韩国舍友反人类的日夜颠倒的作息习惯了。其实宿舍里面有什么矛盾或者有什么其他事情的话都可以跟楼层的RA-Residence Assistant说,他们都会尽力帮助每一位住宿生解决生活学习问题。
Beautiful Window-view in My Room
Public Living Room & Kitchen at My Floor
行
当然,在加村的生活并不总是只有学习,更有尼尔杨和远方。在春季学期,安省的大学会有一星期的春假,同时考试后的一小段时间都可以利用来旅游。虽说伦敦是加拿大前十大城市,但事实上跟国内的城市没有办法相比,名是符其实的“加村”,除非自己有车,不然出行就得靠冬天很难准点的公交车或者20刀起步的Uber,但有一点很好的就是,遍地机场,并且规模小,不用提前很多时间候机,非常方便。
Sugar Bush Trip
Road Trip in London
学
转换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里学习,对自我挑战的极大的。首先遇到的是选课的问题,因为西大的学生包括附属3个学院的学生都是在夏天都已经把全学年要选的课选好了,每学期开学后只有一小段时间给学生对选课进行微调,对于深大交换生来说,尤其面临着学分转换的问题,这个就要与加方学校的负责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尽量让老师帮忙选到自己需要的课程。
其次便是课程学习问题。由于担心语言问题,在选课的时候没敢选太多的课,但修读的3门课程都是专业课,其中一门还是跟高一级的毕业生一起上课的。刚开始会被国外课堂师生互动率给震惊到,后来意识到学生需要通过上课跟教授的互动、积极回答问题来获取课堂参与分,也是期末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教授们的作业、小测也没有停过。区区3门课,交替着的大小测验、好几次的期中考,都没让我有闲着的机会。特别是期末2门课的大作业,要跟同学组队完成一份为IndigoÒ加拿大最大的书店准备的一份审计工作计划以及对CoscoÒ的财务报表的分析让我们在期末压力重重的时候硬是在图书馆熬了几个通宵。
在国外生活和学习的这段时间,因为花了父母很多钱,更是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学习上对自己更加严格,教授们也是对我的学业表现非常满意。我是本学期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交换生,初到加拿大的时候会不知所措,没有其他认识的人,但是还是靠自己挺过来了,别人花半年去适应新的生活,但是我没有很多时间,我只能够花一个星期去适应,从第一节课就开始跟其他学生去竞争,举手回答专业的课程内容,仿佛我一直就在西大学习了四年。跟我同班的学生大多都是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不说很多是加拿大的本地人,即使是国际学生,他们也在这里生活学习了四年,而我要竭尽全力去跟他们竞争,我一开始时会觉得很难,也会觉得不公平,但是我还是做到了,修读的3门课拿了2门的A还有1门A+的好成绩。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有这样的机会来到加拿大,否则我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潜力,能够对新环境适应得这样好,离开自己的“comfort zone”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让你更好的认识你自己。